島谷織流合作聯盟成員介紹_林盛火玉石工作室
作品參考連結(Product references link): https://islander.waca.ec/product/detail/1849568 林盛火出生在花蓮鳳林鎮,一個在上世紀末被他稱為「沒落」的小村莊。然而在「沒落」以前,這裡曾經是1950-60年代時、因「台灣玉」的被發現而盛極一時的玉石寶地。因此,成長在那個年代,他從小就看村子裡的長輩處理玉石——這些長輩,甚至不從外地引進做玉技術,而是倚靠群體的討論,自己開創出許多技術系統,包括非常困難的「貓眼」技術。雖然當時的林盛火什麼也不懂,但也跟著把玩、蒐集,彷彿是一個在玉礦裡長大的孩子。 時序推移,台灣玉火紅了十年,卻在台灣整體經濟結構的劇變下瞬間沒落;採玉礦的成本越來越高,村莊裡的人,漸漸不再靠玉石維生。彼時的林盛火業已退伍、離鄉,去到台北,開始跟著金工師傅許添發學習珠寶工藝。這工藝讓他一學就是八年,累積了精湛的技術,才又輾轉回到花蓮。 小村莊的前世記憶卻好像被牽動了起來。隨著玉礦產業的沒落,其實做玉的人早已越來越少,林盛火回鄉後,卻遇到了少數還保留著做玉技術、與他同村的師傅姚順興。對玉礦的直覺與記憶好像一下子回來了,他開始向姚順興學習做玉,那些幾乎已被遺忘的技術,包括做「貓眼」的「蛋面」技術,在沒有太多人願意承接與學習的背景下,成了某種「末代技師」。然而,雖然玉礦技術與記憶已在村民們的生活中漸漸稀薄,村子裡的玉石蹤跡卻沒有消失過;近半世紀前被村民蓋起的玉石工廠,雖已全數荒廢,但是當林盛火走回村莊裡,卻發現,其實土地上,還有很多很好的石頭,只是已經很久都沒有人再撿起它們了。2008年,他開始在部落裡上研磨班、在大漢技術學院珠寶技術系當兼任老師,也結合過去學習的珠寶工藝與小村莊的土地記憶,回到林榮里開啟玉石工作室。 近年,隨著卑南遺址中1500多件玉石的被發現,鳳林鎮和林盛火彷彿迎來了台灣玉的今生。這些3000年前的玉石來源,原來就是近半世紀以前、村裡的人上山採玉礦的地方(平林遺址/支亞干遺址);早在3000年前,這裡與玉礦就已有極深的淵源,它是一個發散點。如今,這裡做玉的人雖然越來越少,卻成了國家博物館相關研究的重要場址,林盛火也開始將玉石的技術與知識分享給這些研究機構,牽繫著台灣玉與家鄉悠遠的歷史時空。 這樣的經驗,也影響著林盛火的玉石作品。相較於其他地域製玉與審美的傳統、大多著重於細雕,當他拾起家鄉土地上的玉石時,卻有完全不同的想法。透過珠寶工藝,林盛火有時會在作品中加入一些轉化自台灣玉石脈絡的符號與寓意,然而對他而言,更重要的,依然還是將玉石原初的自然與美,保留並表現出來。 - - Lin Sheng-huo was born in Hualien's Fenglin Township, a small village he referred to as "declining" by the end of the last century. However, prior to this decline, it was once a renowned jadeite treasure trove during the 1950s and 1960s when Taiwan jade was discovered. Growing up in that era, he observed elders in the village handling jadeite from a young age—these elders relied not on imported techniques but on communal discussions to pioneer various technical systems,
島谷織流合作聯盟成員介紹_王昱心
作品參考連結(Product references link):https://islander.waca.ec/product/detail/1849634 王昱心自小成長在台東,與卑南族的父親一家居住在近寶桑部落(Papulu),在往後的求學階段,到了澳洲史溫本大學國家設計學院攻讀設計博士,並帶著學術所成回到家鄉,在教育、亞太島洲區域的跨文化藝術研究裡也持續鑽研、奉獻至今。 除了是一位教育者、在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擔任教授,王昱心也同時是一位陶藝家。從小就受美術訓練的她,在大學時開始接觸各種不同的媒材,當時,「陶」對她而言是一種全新的創作方式,從那時起,她一頭栽入陶藝的創作與研究,至今已有三十年之久。研究所畢業後,王昱心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投入台灣不同地區原鄉文化發展的協力與陪伴工作,她也在這些田野現場累積了許多對於理論的實踐與反思,包括文化和產品之間的關係、文化創意與產業之間的關係。王昱心自身的藝術創作也與這些田野經驗有很深的關聯,在她往後的許多作品裡,在在可以見到原住民的生活、美學、思想與智慧,深深牽動著她的創作關懷,甚而成為她透過藝術所欲以創造的世界觀。 「陶」之於台灣原住民而言,本就是一種極重要的物質技術與文化。在遠古時代,原住民的生活即大量依賴於陶器的製作,它不只是必要的生活用品,在部分族群中,陶製品甚至被賦予特殊的社會象徵意義,難以被取代。作為一位陶藝創作者,王昱心承接了「陶」在原住民歷史中的遠古內涵,並透過當代性的創作手法,體現出古老而新生的陶作藝術。在近年的創作與研究中,她甚而開始著重於不同地域原住民土地之黏土礦的勘查,並在創作中呈現出某種對於土地和自然秩序的尊重。 〈星芒盒〉是王昱心的代表作品之一,亦是她反思傳統圖紋與當代應用的示例。這一系列作品以瓷漿為材料,灌模製作,將「八角花」立體化為外型,它的靈感來自於卑南族與其他許多族群的服飾上都可見到的繡紋。王昱心的許多作品都傳達出一種平衡性,若將〈星芒盒〉放入她的創作脈絡中,彷彿可以看到她一再透過某種沉謐的、秩序性的律動,表現出對於大自然、對原住民原初宇宙觀的啟發與回應。承接著族群的遠古記憶與扎實的研究經驗、再透過當代身體的思維與實踐,王昱心的陶藝觀點,造就出在近年陶藝創作與原住民藝術場域中,非常有辨識度的藝術樣貌。 Wang Yuhsin grew up in Taitung, Taiwan, living with her father's family from the Puyuma tribe near the Papulu community. During her academic journey, she pursued a doctoral degree in design 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Experimental Arts at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in Australia. Returning with her academic achievements, she has dedicated herself to education and continued her research in cross-cultural arts with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part from being an educator and serving as a professor
回到故事開始的地方
回到故事開始的地方 生命故事的編織,取材於周遭的生長因素,在最靠近山的地方生長,族群文化與生命經驗相互交融。 隨著年紀增長,經歷由部落到都市的空間轉換後,對所處環境產生的陌生與焦慮,使我在瞬息萬變的空間裡迷失。在靜置的狀態裡沉澱,我選擇回頭尋找故事開始的地方,那裡保存著最初狀態的自己,用熟悉的方式回應難以適應的環境,逐漸找回曾以為應該遺棄的,原來那些才是最包容的,正如族人適應山林一樣,需要經驗來找到平衡。 凝視不同的生活,將不同時期的生命經驗反復交融,透過族群記憶重新解讀生命故事,用故事創造故事,我順著原路回來,而一切都會是慢慢的過程。 - - 創作者 胡家瑜(Ali Istanda),2000年出生於臺灣臺東縣延平鄉鸞山村(Sazasa部落)。自幼融於部落生活,吸收傳統文化的洗禮,直到離開部落移居高雄求學,才深刻體會到都市與部落生活節奏的巨大差異。這股來自主流社會的文化震盪,喚起了她對於原住民族群在現代處境的反思。 作為年輕世代,胡家瑜對於「家鄉」的布農語 “Sazasa” 有著深刻的認知:「這是一個甘蔗會長得高、動物會活躍、人會活得很好的一塊土地」。洪水雖然帶來波瀾,但同時也為土地注入新的活力。在這樣的認知中,他逐漸找到自我創作的方向:在這片文化沃土上自由生長,吸收養分,運用獨特視角咀嚼歷史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入作品之中,為時空與生命經歷賦予新的解讀。 獲獎紀錄 2024高雄獎,首獎 - - 展覽資訊 展期:2024/6/15(六)-2024/7/20(六) 時間:11:00 -18:00 開幕茶會:2024/6/29(六)14:00-15:00 地點:島人藝術空間(花蓮市光復街80-1號2樓)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島人國際創意整合有限公司 企劃執行:胡家瑜 Ali Istanda
【睡睡平安 林欣霓個展】
【睡睡平安 林欣霓個展】 有紀錄夢的習慣,在夢醒時會用手機備忘錄寫下關鍵字、夢的故事內容、出現的角色,會將夢中重要的場景用備忘錄裡的繪圖工具簡略的分別使用感受到的顏色畫下來,而這些圖未來在回顧時能夠更快回到夢境的脈絡裡。 夢境紀錄是一種悲傷療癒的起點,也是接受真實自我的過程,夢的內容是反映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心理狀態,從否認事實、哀傷以及到逐漸接受和面對一直以來在逃避的問題。 藉由夢境的紀錄來作為創作靈感來源,通過內心深處的情感轉化成視覺創作,開啟療癒之路 --- 展覽資訊 展期:𝟚𝟘𝟚𝟜/𝟞/𝟝(三)-𝟚𝟘𝟚𝟜/𝟞/𝟡(日) 時間:𝟙𝟙:𝟘𝟘-𝟙𝟠:𝟘𝟘 地點:島人藝術空間(花蓮市光復街𝟠𝟘-𝟙號𝟚樓) 指導單位: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我要去冒險 畢業插畫展
*我要去冒險 畢業插畫展* 即將畢業的我們所要展開的是一場全新的冒險,在出發前好好收拾行李再出發吧!舊的畫作、美好的回憶、朋友的道別,以及充飽電的好心情,還有甚麼要帶的嗎? 此次展覽展出的是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四位同學的畢業插畫展,在學期間對於插畫的實驗及成果將會在展覽中呈現,邀請您蒞臨參觀,與我們一起收拾四年份的行李吧! 展覽資訊 展期:2024/05/22(三)-2024/06/02(日) 時間:11:00-18:00(每周一、二休館) 地點:島人藝術空間(花蓮市光復街80-1號2樓) 展出藝術家: 施惠齡、潘宜蓁、姜元蔚、吳子安 指導單位: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島人藝術空間」展覽徵件簡章
2024.04.13 以地方文化脈絡為主題進行創作與策展徵集。 一、辦理單位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島人國際創意整合有限公司 執行單位:各入選之提案單位或個人 二、展覽期程 策展期間2024年6-9月,由提案單位自行提出,至少四週(含進撤場),如日期過於集中,將由本單位協調安排,提案單位互相配合。 三、展覽場地 島人藝術空間(花蓮市光復街80-1號2樓), 營業時間:11:00-18:00 每週一二休館。 四、申請資格 無申請資格限制,每一提案單位以申請一案為限,展覽類型不拘。 五、申請時間及方式 (一)申請期限:2024/4/15至2024/5/6 (二)申請方式:請於截止時間前電子檔(請上傳至Google雲端硬碟,並於企劃書電子檔中提供可公開閱覽下載之網址),寄送至島人國際創意整合有限公司信箱:islander038@gmail.com 六、計畫書與附件 依據展場空間使用規範(https://islander038.com/reservation/)規劃。 創作策展計畫書與附件檔案下載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SWXRCFeypCQBORoE21Xb_KbBE05HVBA5?usp=drive_link 七、各階段作業流程 計畫收件:2024/4/15-5/6 公布審查結果2024/5/15(暫定) 預計公告正取3檔展覽,備取2檔展覽 八、提案計畫預算 提案計畫經費預算由各提案團隊自行負擔,島人國際創意整合有限公司提供場地(展覽室A)與通過案每案補助35,000元。 九、其他補充說明事項 (一)除各提案單位於自媒體或社群媒體宣傳外,島人國際創意整合有限公司同時進行對外行銷宣傳。 (二)行銷宣傳:提案單位製作之平面文宣或電子介面之宣傳相關資料(包含邀請函),應載明: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島人國際創意整合有限公司 屆時,通過審查單位則標示為「執行單位」,相關設計電子檔請提供備查。 (三)相關文件及成果報告等資料,應無償授權主辦單位及贊助單位以非營利目的之公開發表與利用。 (四)本單位保留審查、場地使用及時間異動之權利。
SMBARUX島谷織流
本次島人藝術空間首次以東海岸藝術家群共16位藝術家、創作者從不同媒材、設計新工藝特展,探討自我空間的想像和可能,對於藝術品、創作展品和互動方式的呈現位於太平洋左岸海景、山谷、縱谷、平原不同風土人文樣貌。 東海岸的自然環境和風土特殊性賦予了這些作品獨特的生命力。從蔚藍的大海到蔥鬱的山谷,從起伏的縱谷到寬廣的平原,每一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色彩、紋理和氛圍。這些特殊性被巧妙地融入到設計中,使作品展現出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和精神。本展將引薦2023年島人新工藝設計觀點「Smbarux島谷織流」呈現將展示跨越不同世代、創作年資、族群、創作媒材和身份背景的創作者之間的對話和互動。 這些創作者不論是原生還是移居者,透過藝術設計來表達他們的想像、情感以及對東部風土人文的關注。同時,藝術創作者通過將傳統工藝與新工藝設計相結合,來自不同地方、部落的運用不同的媒材如:石材、木雕、鑄鐵、陶瓷、編織和花草樹皮等自然素材來展示他們的創作領域。 此次展覽不僅旨在呈現這些藝術家多元的創作風格,同時也致力於推廣藝術品的收藏。這些作品承載著傳統工藝之美,展現出地方特殊性和獨特的文化特色,使其具有收藏的價值。 此展覽的獨特性和藝術品的優秀品質,也將引起國際藝術界的關注。透過國際交流與合作,讓作品有望進一步拓展其影響力和價值,成為國際藝術收藏家們追捧的對象。展覽將不僅僅是一個藝術盛會,更是將臺灣東部的藝術領域推向國際舞台的重要一步。因此,我們誠摯地邀請您蒞臨此次展覽,一同欣賞這些卓越作品,並發掘您獨特的藝術眼光。 「歡迎來參加一場藝術饗宴」 【展覽資訊】 展期:2024/03/01(五)-2024/04/14(日) 時間:11:00-18:00(每周一、二休館) 地點:島人藝術空間(花蓮市光復街80-1號2樓) 開幕茶會:2024/03/10 13:00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島人國際創意整合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大島東市-Life Ware Market 參展單位: 日昇之屋、王昱心、太陽的女兒文化創意空間、石梯窯、卡塔文化工作室、自然禮讚 POEM of nature、沐妮個人工作室、初音石雕創作空間、林盛火工作室、兒路創作藝術工寮、後山金工房、翁程軒、陳建貴、獨樹依織 unique tapa/樹皮布創作工作室、蘭調織女、Lala Ban新社香蕉絲工坊、Midudu Jewelry Lab(依筆畫中英順序)
Pinilimayan/石生繪世錄 楊慕仁個展
「石生繪世錄」是楊慕仁的第一次個展的主題,也是一個充滿堅持及理想的創作計畫,畫家藉由不同的畫筆筆觸,講述他掌握的卑南族石生系部落的傳統、過去以及現代的文化樣貌。從細膩的聚焦呈現抽象的傳說場景,以豐富的色彩將部落的生活場景轉化成生動的圖像。這是一個圖像的紀錄旅程,讓觀賞者看到卑南石生系的前世今生。 這次楊幕仁在島人藝術空間的展出當中,有丙烯顏料畫、代針筆畫及小型畫作的系列。以神話誌、生活記和祭儀誌的丙烯顏料系列創作,用生動的線條和活潑的色彩,塑造出充滿衝擊力的場景,打破部落傳說古板、老派的印象;代針筆則塑造出非常細膩但生動的筆觸。加上用色鮮豔,給人印象深刻的小型畫作,整個展覽就是是卑南族石生系的史詩,讓人目不轉睛。 - 創作者 楊慕仁,臺東知本卡地布卑南族人,從事繪畫創作30多年。2009年返回臺東後設立梵沙浪工作室,從事繪畫、壁畫、漫畫及皮革工藝等藝術創作。他以石生系部落的創作,兼具部落文化的特性及當代藝術的巧思,深受好評,並曾參與多個館所展出。他也是卑南族語教師,參與部落傳統文化及卑南族語教材繪製。 策展人|蔡念儒 展覽日期|2024.1.6(六)- 2024.2.3(六) 展覽地點|島人藝術空間(花蓮市光復街80-1號2樓) 開放時間|11:00-19:00(周一二休) 系列活動| 1.6(六)14:00-16:00開幕對談,費用:免費|對談人:楊慕仁、林源祥、王昱心 策展單位:梵沙浪文化設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