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hibition
-
「家」是一個看似理所當然,卻又極其複雜的概念。它既做為地理位置、情感依附與身份認同的交匯點,又隨著時代、地區的價值觀而不斷轉變。本次「尋家計畫」展覽以2套系列攝影及1件錄像作品,呈現創作者在經歷了家庭成員變動、感受到家的消失後,開始追尋「何以為家?」的過程: 《re/placing :// the HOME-capsule hotels》以「床」作為象徵「家」的符號,放置在與藝術家本人有深厚情感基礎的公共空間中。通過私空間與公領域的畫面衝突,企圖解構普世價值觀對「家」的思想框架,從而探詢以自我主觀感受構築家的可能性。 《re/placing :// the HOME-between mountains and sea》延續《re/placing :// the HOME-capsule hotels》的創作手法,並進一步將家帶離鋼筋水泥的建築空間,遊居自然山川,藉以探索失去外在建築保護的個體,將如何安定內心,回歸平穩安然的「心家」。 《尋家計畫》則以行動及錄像的方式,探索「以自身為家」的可能性。通過將家的外在表象一一篩除,讓依附在物件上的歸屬感回歸自我。家看似不斷縮減,實則在過程中逐步擴張,最終,「我之所在,即為家之所在」。 3件作品各自獨立,卻又層層遞進,這場展覽不僅是一次關於家與歸屬感的個人追尋,也是創作者對生命課題的詰問與回應,是一場對「家」的解構及重建,一趟返家的旅程。 - 藝術家介紹 張宇青,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研究生。大學時期以素描為主要創作媒材,進入研究所後開始接觸攝影,本次展出的《re/placing :// the HOME-capsule hotels》為首幅攝影作品。曾獲「2023年屏東美術獎第二類(攝影、視覺設計、新媒體)優選」及「2023年宜蘭美術獎攝影類佳作」。 展覽日期:2024年12月25日(三)-2025年01月05日(日)11:00-18:00 週一、二休館 開幕茶會:2024年12月28日(六)14:00-15:00 地點:島人藝術空間(花蓮市光復街80-1號2樓) 主辦單位: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協辦單位:島人國際創意整合有限公司
-
Cikasuan因1908年戰役失去的不只土地、族人、祭儀及傳統族服 青年返鄉開啓學習、服務之路,並重拾即將被遺忘的七腳川文化 面對Cikasuan傳統族服漸進式的改變 部落面臨色系轉變、技藝、記憶不再 近年來,青年族人透過計畫規劃 訪談七個部落之七腳川族裔 並邀請在阿美族族服研究及重製有相關之講師群經驗分享 以及邀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王昱心教授講述文化資產保存專題等講座 本計畫重心著重在傳統族服重製項目 與阿蜜斯工藝坊合作,依家族文物重製並學習早期手作縫紉工藝 以及由泰雅族Sacyang 學姊解析阿蜜斯工藝坊男性耆老披肩、織布方衣等文物 並與族人共同織作 - - 展期:2024/11/1-11/24 時間:11:00-18:00 週一二休館 開幕茶會:11/2(六) 1000-1020 入場時間 1020-1050 開場、來賓介紹與致詞 1050-1110 阿美學生會樂舞展演 1110-1150 迴-導覧 1200-1400 茶會、交流 地點:島人藝術空間(花蓮市光復街80-1號2樓) 主辦單位:臺灣原住民七腳川溪口部落發展協會
-
想了解如何申請國際藝術村駐村? 想從成功的創作者那裡學習寶貴經驗嗎? 時間:2024年10月5日10:30-15:30 地點:島人藝術空間(花蓮市光復街80-1號2樓) 對象:花東對於國際駐村嚮往或想了解之創作者、執行之藝術行政等有興趣之人員 活動流程: 10:30-12:00 專題演講:國際藝術村的選擇與申請經驗談 台東曙光藝術村創辦人 吳淑倫 12:10-13:20 午餐約會~駐村分享:駐村創作心得及環境適應經驗分享 馬來西亞籍藝術家 朱威龍 13:20-13:50 交流環節:報名者的自我介紹與創作介紹 13:50-15:30 顧問諮詢:申請與籌備的第一步 吳淑倫x王昱心(東華大學原住民學院教授) 15:30 Q&A問答 吳淑倫x王昱心x朱威龍 行前準備須知: *報名者攜帶履歷與作品集參加活動,預先思考期望的駐村地點,現場詢問專家建議。 報名請點我: 指導單位:文化部 執行單位:島人國際創意整合有限公司
-
因著平面設計的工作,「編輯」成為我工作日常的技能,在螢幕框框裡切換著各式編輯軟體,思索著文字前後之間的關係、影像和影像如何進行串聯、文字與影像就在A4大小的平面中,浮現了一個三維的空間。這樣層層串連起的內容,印製成一本20釐米厚的書,在每一個翻頁的過程中又會產生一個新的關係和定義。 近年受到藝術書和攝影書的影響,萌生透過書的形式對自己的照片進行編輯與審視,期許翻閱者在翻動書頁的過程和內容產生對話,這種一對一的關係或許能讓照片訊息產生更多漣漪。 ❖【關於楊正字】❖ 於大學時代開始接觸攝影,著迷於影像的解讀可以帶來不同於言語的詮釋和力量。多年在東岸走動,用攝影看見土地的變遷。「適得,其所」展覽命題之後,自己有三個不同的層次的探索,一層是拍攝的方式;一層是個人自處的意義;最後一層則是人類活動與地景、場域、住所之間的關係。這幾年持續按下快門,這些對自己的提問,嘗試用照片的累積找到答案。 ❖【展期資訊】❖ 展期:𝟮𝟬𝟮𝟰/𝟴/𝟯𝟬(五)-𝟭𝟬/𝟮𝟬(日) 時間:𝟭𝟭:𝟬𝟬 - 𝟭𝟴:𝟬𝟬 週一二休館 地點:島人藝術空間(花蓮市光復街𝟴𝟬-𝟭號𝟮樓)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島人國際創意整合有限公司 企劃執行:楊正字
-
無所不用其極 Upcycled Denim Eco Friendly Recycled Jeans 來自《禮記.大學》: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原義為無處不追求完善。這句話通俗的說就是:君子做事的時候, 要想盡一切辦法來達到完善的境界沒有一個地方不竭盡全力。 換言之,透過島人藝術空間,呈現廢棄牛仔褲再造的極盡所能。 從反思以無用創意對於手作過程中所涉及回收、挽回以及得救, 做出有智慧的檢視。它持著反諷的觀點, 認為某人的垃圾可能是另一個人的寶藏(引用-無用設計)。 在人們眼中的廢棄牛仔褲無用碎布料, 卻是創作者視為喚醒舊時光裡啟發性或幫助創作, 悉心擷取轉化成作品。 以原住民織布針繡織布或樹皮作為旅行意象, 從人身體出發、是環境生態、是旅行的意義。 原為專業服裝設計師,轉身投入布藝裝置藝術, 純熟的裁縫技術,印證在作品精緻細節之中。 旅行台東留下了原住民織布及樹皮布的文化意象, 文化背後所蘊藏對自然環境的善待, 與自身創作概念不謀而合, 透過不同文化啟發創作, 豐富作品的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的可能。 以零廢棄核心精神。為宗旨為創作 - - 創作者:劉秀貞 經歷:瑞品服飾開發有限公司無限針品設計師 台北新光三越南西店空間設計裝置藝術: 1樓服務台背牆織品以及4樓休閒牛仔梯廳回收牛仔褲植生牆 臺東縣原住民文化創意產業聚落駐村藝術家(丹寧的旅行創作個展) 參展SS24台北時裝週『她的藝術時尚』 - - 展期:2024/7/25(四)-8/25(日) 時間:11:00 - 18:00 週一二休館 地點:島人藝術空間(花蓮市光復街80-1號2樓)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島人國際創意整合有限公司 企劃執行:初衣丹寧創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