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島美感系列_藝術家介紹_楊達開

南島美感系列_藝術家介紹_楊達開

 

楊達開,花蓮人,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碩士畢業。受到撒固兒部落的蔡文進邀請委託「撒固兒部落-傳統盛裝鈴鐺工藝」,以找回撒固兒部落的聲音。

楊達開對冶金術的熱愛促使他不斷精進金工技法,並創立「後山金工」,求學期間投身研究花蓮文化創意產業,以「交換與永續性」說明花蓮的獨特性,論文中提到:

 

以花蓮來說永續性的觀點,是有可能成為多元文化族群的核心共識,合作、互助和群聚其最根本目的就是延續生命循環,如果考慮的生命延續不只是這一代,很多思維就不會被侷限在當下的經濟利益層面,對於物質資源的使用方式大不相同,其中原住民透過工藝與樂舞傳承文化,從材料、土地、生活、儀式、倫理等各個面向所整合的生活觀,就是一種永續性的概念轉化,同樣的客家文化習俗也帶有一樣的永續性概念。」(楊達開,2013)

 

楊達開以金工工藝參與部落的復振與連結,從部落青年發起想要「使300顆銅鈴同時發出cingcing…cingcing的鈴鐺聲音」的期望,他參與金工工藝技法研究過程中透過「calingcing」鈴鐺復刻。使撒固兒部落的青年返鄉如Kala蔡文進等人,從將部落長老收藏的腳套中尋找到樣板,通過製作屬於Sakul部落的聲音重現喚起族族人記憶,連結生命經驗並傳承給下一世代族人。

 

「calingcing」鈴鐺復刻製作過程,從一開始從將銅片不同材質、形狀、厚度對銅鈴聲的影響,參照老照片研發各式鈴鐺型製,逐一測試音色、音調後,將簡化工序四步驟分為:沖壓、退火、沖垂塑形、組裝。最後詢問耆老們記憶中的聲音是什麼樣的記憶也反覆進行微調。不懈地努力只希望協助部落找回屬於他們自己的聲音。為了將來族人可以穿戴自己親手製作的銅鈴,運用巧思簡化製作的工序、工法、工料,他說:「將繁複焊接工序轉化,採用機器一體成型,族人可以用敲彎和折彎完成結合,並節省成本。」這也是後山金工楊達開以認同多元文化族群的核心共識,通過合作、互助和群聚實現的,「交換與永續性」的實踐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