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島貝飾之美」展覽開展
/南島貝飾之美/2023.3.18-5.4/
二百二十年前,日籍船長文助像往常一樣從函館航船出海,帶著數位船員前往宮古島,卻在海上遇到狂暴的西風,從此,在外流浪九年才回到日本。
他漂流的落腳點,正是現在的花蓮縣豐濱鄉大港口、靜浦一帶。
在台灣東部尚未「開發」、尚未有官方組織行政區介入東部,文助卻能在此地生活四年,更令人讚嘆的是,後來陪同文助回國的秦貞廉,採訪文助而留下的口述記錄,讓我們得以一覽兩百年前臺灣東岸秀姑巒溪口阿美族人等的生活、飲食、居住、衣飾、產業、交易等當時社會蛛絲馬跡。
《享和三年癸亥漂流台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經過多次不同年代的編輯、註釋、再版、翻譯,在台灣經由國立臺灣圖書館(舊稱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源自1915年創立的臺灣總督府圖書館)的研究下,覆刻成冊,收錄當時的插畫、原稿。如此用心的傳承與累積,後人只能用更認真的心情回應這個東部土地的獨特故事。
在二零二三年的現今,這份二百多年前旅人的漂流口述歷史可以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貝珠、製陶、織布、風俗物事,這是一場不簡單的太平洋左岸漂流歷險記,見證了台灣東部獨有的歷史人文,從新石器時代的玉石、玻璃珠到貝飾的島內外交換、交易,可以看見台灣東部的閃玉礦產與美感經驗影響了全島的飾品,太平洋島國的交流更加推波助瀾,讓當代南島貝飾有著豐富的故事可以述說。
「南島貝飾之美」展覽將帶來一系列的貝飾主題分享與創作,包含專題座談「漂流台灣秀姑巒島之記與索羅門群島的Langalanga人當代貝珠工藝的故事」、「鑑古知新,新石器時代國寶再現的古老智慧鑽研」、「骨・角・貝・玉・島人創作體驗工作坊」等。憑藉著藝文研究者與創作人的熱忱與創意,古老的材料與當代技術的結合,能夠轉換速成材料的物質基礎,反思人與非人的關聯網絡,以及環境人文異變下的可能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