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瀠繞:王綺穗個展》開幕與藝術交流記錄

《瀠繞:王綺穗個展》開幕與藝術交流記錄

藝術家王綺穗的個展《瀠繞 Linger: a reluctance to leave》於8月17日在島人藝術空間開展,並選定該周周末8月21日舉辦開幕茶會。王綺穗出生於台東市近寶桑部落(Papulu),擁有卑南族與西拉雅人血源,然而她往後的求學歷程也隨著部落社會的急遽現代化而一路向北,從北藝大開啟創作天賦,甚至有多年在歐洲攻讀學位與教學工作的漂泊經驗;因此,延續2020年夏季的雙個展「我們Ours」,她再次帶著作品回到東部,透過首次在花蓮的個展,對本地的藝術樣貌、藝術家本人以及島人藝術空間而言,都格外具有意義。

茶會當天,除了各方藝友相聚、觀展,島人也透過這個機會,試圖建立不同領域的專家、以及同為藝術領域的工作者,與王綺穗的作品展開對話。原住民族文學研究者、鄒族學者浦忠成(Pasuya Poiconx)在觀展後即表示,「水」意象的運用,在王綺穗的作品中非常有趣。浦忠成首先提到「水」的象徵意義在各種不同族群與不同文化裡的重要性,再提出「水文」之於花蓮的關係;然而在王綺穗作品中,她透過「水」隱喻著自己的族群身分與身世,又以細膩的筆觸複刻出某種「殘景意象」,此間物質與創作者生命的互文、視覺與身分文本的交織,體現出了非常特殊的一種「水」的敘事。

同為藝術創作者、花蓮在地非常有代表性的太魯閣族藝術家東冬.侯溫(Dondon Houmwm)也以原住民當代藝術發展的角度,對王綺穗的作品與創作方法作出了回饋。東冬首先提到,在王綺穗的作品中,隱約可見她試圖與她的族群身分有所連結,卻選擇規避傳統文化裡常見的圖紋、符號,或神話敘事,宛如是在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當代圖紋。而就某種未來可能的趨勢而言,原住民當代藝術與主流世界的藝術之間,其分界極有可能會越來越模糊,在這個僵界被重新建立的過程中,藝術家們要如何透過藝術,將作品揚升成一個世界性的語言,這會是所有創作者都可能思考到的問題。也就是說,藝術家為自己創造出來的這個當代圖紋/認同,或許也乘載了這種揚升的可能性。回到藝術的本質來說,東冬則認為,王綺穗的作品到底是不是某種特定意義下的「原住民藝術」,其實不是一個有絕對答案的問題,對創作者來說,這樣的分野和定義都不是最「真實」的事情。

透過不同領域的專家與創作者的交流、回應,我們可以看見不同的觀看視角,是如何在殊異的生命經驗者與專業背景中被展開。對島人藝術空間而言,開啟多方的對話機會,是作為一個地方性藝術發展空間,極其重要的責任與自我期許。盼望藝術家、各方研究者以及在地觀眾,也能在島人、在「瀠繞」之中,拓及更多元的對話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