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島美感系列_藝術家介紹_Kala Idiw(蔡文進)
南島美感系列_藝術家介紹_Kala Idiw(蔡文進)
Kala蔡文進,Sukal部落人。父親客家人,母親是撒奇萊雅人。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畢業,返鄉回到部落透過在部落文健站場域以文化照顧的行動和部落長輩互動學習傳統知識,耆老Uuy Kacaw指導織布技術、Akuy指導縫繡技術才能有lusid(盛裝)展現。
對於長輩們的愛與指導他滿懷感激之心,造就日後他從身體實踐漸漸找回自我認同與Sukal部落意識的路途。2007年撒奇萊雅正名為臺灣第13族,身為Sukal部落族人當一個陌生族別名灌輸自我使得原本確立在阿美族認同中的他開始產生懷疑,他說:「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返鄉尋求答案是必須要的。」原本從大學時期認同阿美族樂舞,與後來對照返鄉參與部落祭儀,所聽到木鼓聲、樂曲、舞步與隊形有別於之前大學時期所學。深刻體認到對於自我文化無知的悲傷之痛,更確立日後走上這條重新認識撒奇萊雅族的過程中,開啟Sukal部落文化傳承和復振之路
花蓮古稱「奇萊」範圍界定大約是今天花蓮市一帶,見於潘繼道(2008)〈晚清臺灣後山奇萊地區原住民群勢力的消長〉文章中提到,「奇萊」的地名與撒奇萊雅族有關,原因是外來勢力接觸到撒奇萊雅族人而得名。潘繼道提出更早的文獻中出現於西班牙統治時期,並於文獻中標示為Saquiray;荷蘭時期文獻中也提到撒奇萊雅族並書寫為Sakiraya、Saccareya或Zacharija(潘繼道,2008:73)。語言、文字與物質文化使我們能認識到從南島海洋文化看見交流、交換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從海洋的視角,可見到花蓮居民與南島人群的交流貿易物件中以udu’(瑪瑙)、mayseng(玻璃珠)、羊毛線、貝殼、錢幣等常見物質交換方式,不同在地區、階級流動成為重要文化體系之一。Kala從家中老照片、物件與老人家述說方式看見、聽見過去的歷史,Kala從Sukal部落服飾的語言、lusid(盛裝)與配件等建構自我認同與Sukal部落過去的模樣。
耆老們從教他採集竹子,學習刀削製作織布工具,能辨識出屬於Sukal部落特殊的形制工具特色,Kala完成自己的族服過程中,長輩們也將親手織做dawa(布料)贈與Kala,是肯定也是心心相惜,傳統織做需要耗費多時唯有真正織作之人能體會此番心境,長輩以淺移默化方式從說出服飾族語名稱,引領Kala進入竹林採集竹筒成織布工具,Kala說明:「以Sukal部落服飾文化作為一種日常生活實踐,其中包含纖維取材、線材工序、織布器具、衣飾誠品,甚至是語言研的使用,都蘊含其文化意義。」從個人到地方,看見Kala由日常身體實踐,生產屬於在地性文化資產,更是族人的生活記憶與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