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生》李紫晴石雕展 開幕對話錄

策展人鄧雪真開場

這次很榮幸邀請到李紫晴老師來跟島人藝術空間合作舉辦展覽,延續花蓮石雕藝術季石宇宙的展區,李老師有這麼長的時間投入在石雕,我在這裡透露她一個小小的故事,在今年暑假我們有機會去採訪她的時候,她說她其實高中的時候,想要讀的是玉里高中的石工科,但那個年代女生不能念,一直到現在她沒有放棄她的夢想,我覺得這是一個蠻耐人尋味的地方,是什麼樣的渴望到她現在創作這件事情!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參與《續‧生》展覽 開幕座談。

 

東華大學原民院王昱心教授(以下簡稱王)

從事石雕藝術的過程中,我知道從選材、體力訓練,以及與石材「對話」的重要性。今年年中我拜訪了紫晴老師,她先製作小型模型再放大的方法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我對她偏愛白色石頭的選材原因很好奇。她的石雕藝術熱忱似乎源於高中時期。我想問的是,紫晴老師是如何開始她的石雕創作旅程的?她的創作靈感又是從何而來?

 

石雕藝術家李紫晴(以下簡稱李):

我經常被問到,為什麼會選擇石材作為我的主要創作媒介。我的故事始於我成長的地方—花蓮。在這裡取材尤為容易,許多外縣市的人都會來到花蓮選擇石頭。當時花蓮的石材加工業非常發達,切割大石頭對我們來說易如反掌,這也使得花蓮成為了眾多從事職業代工和工藝品代工的工匠的集聚地。

這樣的環境讓我很自然地進入了石材領域。沒有遇到太多困難很快就結交了許多從事相關工作的好朋友。我們年輕時經常互相交換心得,逐漸地,我對石材有了更深的認識和了解。

隨著時間的流逝,即便產業大部分遷移到了中國大陸,我和一些同行仍選擇留下來,繼續在石材石雕領域裡創作,轉型從工藝品製作到了藝術創作。

我個人特別偏愛使用白色石頭,因為它給人的感覺更為溫潤,與我想要傳達的作品理念更為契合。相比之下,黑花崗石在磨亮後會呈現出超現代的感覺,這與我的作品主題有些許差異。雖然我偶爾會使用它,但我更常用柔和、溫潤的石材來表達我的作品主題。

[/vc_column_text]

[/vc_column][/vc_row]

王:那也想請問老師做創作已經超過30年了,那有遇過什麼樣的困難嗎?

李:
回顧我在石雕行業的旅程,我意識到女性在這個領域中相對較少,主要原因是需要克服場地和體力上的挑戰。成功於此行業,一個固定的工作場地和隨時可得的協助是必需的。如果這兩者經常不穩定,要在這個行業走得遠幾乎是不可能的。

幸運的是,我的先生(之後文章內稱鄧老師)也從事石雕工作,這讓我們可以共享一個工作室,雖然我們各自獨立工作。這種安排有好處,但由於我們的關係非常親近,也帶來了一些困難。一開始,作為女性使用大型工具確實存在挑戰,所以大面積的石材處理大多由他來協助。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經常會有一些摩擦。例如,我希望他以某種方式來幫我取料,但他卻有自己的想法,因為他認為操作方式應由他來決定。而我擔心他的取料方式可能會破壞我心中想要的效果。這些挑戰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在石雕這樣一個需要高度技能和體力的領域中,作為一名女性是如何既獨立又合作的。

創作過程到了後期,有一個令我非常興奮的發現,那就是我找到了一台中型的機器,這台機器彷彿成了我的得力助手,可以取代整個繁複的工作過程,除了大料的部分需要有人協助外,其他的工作我都能夠輕鬆地自己操作,而且不再需要依賴其他技術性的輔助。特別是在處理中型作品時,我能夠單獨操控整個過程。而對於那些龐大的兩米大型作品,雖然仍需要助手,但在機器的輔助下,過程變得更有效率。

 

王:看來這個困難沒有維持很久!我們去參觀老師的工作室的時候,很明顯就是兩個工作室,各自有各自的風格。

李:
最初期我們的展示空間和展列室都是共用的,大家來參觀時總是會好奇地問:「這件是鄧老師的嗎?那這件是李老師的嗎?」我們最終還是決定將展示空間分開,我的作品被擺放在前端,而鄧老師的則在後端。這樣的改變讓參觀者在進入展覽空間時能夠更容易區分出作品的歸屬。

[/vc_column_text]

王:在影片中,我們有幸一窺了李紫晴老師工作室的一部分,這個平常並不對外開放的工作室需要提前預約,雖然工作室的開放性有所限制,但從影片中可以看到,工作室裡的作品確實令人驚艷,在這裡,我們有機會一次欣賞到兩位石雕老師的作品,這樣的機會實在是令人感到幸福。
展覽有說到三件作品都是新作,也有一個很棒的主題叫「續・生」,想請老師來說明這一次想要表達的創作想法。

 

李:
在我藝術創作路上,我發現自己特別被水母這一生物所吸引,特別是在偶然一次遇見「燈塔水母」後。燈塔水母以其獨特的生命週期著稱,它能夠從老化的身體中再生出新的生命,象徵著一種永生的概念。這與佛教中靈魂永生的理念相契合,不僅讓我喜愛其造型,還讓我對其精神性產生了深厚的興趣。

我設計了一系列石雕水母作品,但在創作過程中發現,用石材表現水母的輕盈和飄逸不容易。石材的堅硬與脆弱性使得創作中遇到了不少挑戰。但我認為這並非不可能,我們可以重新解釋水母的形態,將其呈現為一種不同的美感。因此,我創作了兩組水母作品,每一組都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

 

此外,我還創作了一件反映社會群體概念的作品「齊樂融融」。我們現代社會中,人們雖然不常面對面交流,但透過手機等方式保持聯繫,並在特殊活動時聚集一堂。這種群聚的力量展現了社會和諧的一面,正如原住民豐年祭的歡樂氛圍。

另一件作品代表了家族和社會群體之間的聯繫,以及人與動物、物件之間的和諧關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和諧密碼,這個概念成為了我創作的核心,於是創作了「連結密碼」這件作品

在這次的展覽中,我挑選了一些適合室內展示的小型作品,這些作品展示了石雕藝術的多樣性,並挑戰了人們對石雕的傳統認知。對我來說是一次圓滿的體驗,不僅展示了我的作品,同時反映了我對藝術和社會的深刻理解。

王:想請教李老師,當你在處理小型或中小型的作品時,是否有某種特別擅長的造型工法,你願意與大家分享嗎?

李:
在創作過程中,不論是處理大型還是小型作品,基本的造型工法大致相同。然而在處理小細節時,特別是質感的部分,會使用不同的工具。大型作品可能需要更大的工具,而小型的作品則需要更細致的處理。

對於質感的處理,我們需要考慮不同的工具和表面處理方式。在大型作品上,使用小工具可能效果微小,不容易凸顯出來。然而,在小型作品上,如果不賦予它一些質感或進行表面處理,可能會顯得不夠精緻,缺乏生動感。

每位藝術家在處理造型時都有自己習慣使用的工具和方式。個人而言,我傾向於以一些較粗糙、不打磨的方式處理作品,這樣能呈現一種特有的光澤。

 

王:原來是這樣的一種概念去完成作品,像我自己在做陶也是會考慮到這點,只是我們兩個的工法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做陶它是比較像加法,跟老師在做石雕是用減法不大一樣,同時想問老師是否有建議,對於完全沒有經驗但想學習石雕的人,應該從哪裡開始學起呢?

李:
可以作模型開始,磨練耐性。在創作初期模型時,我們通常會用到兩種材質:黏土和石膏。這兩種材料都可以作為創作的出發點,但我更傾向於推薦使用石膏,石膏的操作方式與石雕相似,這一點對學習者特別有幫助。

當你從一塊方形石膏開始,你會學會如何切割大塊材料,逐步塑造出想要的形狀,這個過程與石雕創作的步驟非常接近。石膏比石頭容易處理得多,在裁剪過程中即使有失誤,你也不會感到遺憾,因為時間和精力的投入相對較少。

一旦你熟悉了石膏模型的製作,轉而創作大型石雕作品時就會更加容易。你對整體概念和空間布局會有清晰的認識,知道如何適當地移除某些部分的材料。這樣,當你真正進行石雕創作時,你對作品的整體結構和空間感將會有更深的理解。

王:事實上,美術史提到最早期被留存下來的藝術作品大多是石雕,這表明了人類與石材之間深厚的聯繫。古人利用石頭進行刻畫和磨製,創造出各種造型,甚至將其作為裝飾物戴在身上,從而反映了石材在人類文明中的重要角色。
想請教李老師是否已經規劃好在未來的十年裡,要從事哪些領域,例如駐村、製作多少件作品,或者有哪個系列作品是你想要更加用心投入的?我看到老師有花園系列、水母系列以及密碼系列等等,雖然這些系列在造型上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相似的元素。對你來說,這些系列雖然各有其獨特之處,老師是否覺得在未來有什麼是想要特別強調或深入發展的呢?

 

李:
石雕這個材質對於創作者的年齡是一項相當大的考驗。隨著歲月的增長,體力和職業病的狀態變得更加明顯。但要放下石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設定會持續從事這個工作,直到無法再繼續的那一刻,然後可能轉向製作小型的模型,從事文創,或者是慢慢開發其他媒材。

我個人對繪畫也有濃厚的興趣,我在後來開始增加了一些繪畫的創作。但兩者有巨大差異,在石雕中,我們需要確定一個具體的造型,然後根據這個造型完成作品。在這個過程中,只能進行一些小微的調整。而在繪畫中,則可以進行無限的疊加,並且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後進行很大幅度的更改,都是相當有趣的。

在創作造型時,我有時會在刻觀音像的同時思考現代造型的作品。這種思考讓我有時覺得,這一件作品可以衍生出更多的造型,但卻還沒有實踐。因此未來想創作關於神獸的作品,讓作品更加活潑豐富。

雖然現在有很多藝術家使用科技方法,例如畫出形象後讓電腦運算可能的樣子,使用3D列印等現代技術。然而,對於我這個年紀的藝術家來說,更傾向於專注於更精緻的研究,而不是使用現代技術的路線。我們希望將時間花在累積更多經驗,創作更加細緻的作品上,而現代技術的應用則更適合年輕的一代去嘗試。

王:

總的來說,老師的創作中有著深思熟慮的構思,然而,紫晴老師對於石材這種媒材的熱愛已經超越了方便和省力的考量。在創作中,老師樂於付出體力,追求一種流汗、痠痛、與石頭對抗的感覺,這正是創作的真諦。相較之下,一些人採用科技方法來簡化製作過程,但老師認為製作過程本身是一種迷人的體驗。

在工作的時候,老師整個人都包裹在灰塵中,有時看不出是他。他在磨石頭的場景中,宛如置身於雲霧之中,整個過程驚人而奇特。這樣的環境,有時還伴隨著噪音,讓與老師對話變得困難。在影片中,我們看到老師戴著耳機,這也是為了應對工作環境的特殊需求。

雖然這樣的創作工作看起來辛苦,但老師在其中找到樂趣,堅持持續進行。這種熱愛和堅持的態度,正是讓這看似辛苦的工作變得獨特而有價值的地方。

《續、生:李紫晴石雕展》

策展人|鄧雪真

展覽日期|2023.12.9(六)- 2023.12.17(日)

展覽地點|島人藝術空間(花蓮市光復街80-1號2樓)

開放時間|11:00-19:00(周一二休)

策展單位|島人國際創意整合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胡氏藝術HU’s ART COMPANY、MR.STONE覓石東、初音石雕創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