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Alt

Author: 島人藝術空間

「我們總是在聽別人的故事,那麼自己的呢?」來自台東知本部落卑南族藝術家楊慕仁(𝗨𝘀𝗵𝗶𝘄 𝗣𝗮𝗸𝗮𝗿𝘂𝗸𝘂),用畫筆回答這個提問。 展覽名稱《𝘂𝗺𝗮𝘂𝗺𝗮𝗹𝗿𝗮𝗻》是卑南語「成為說故事的人」之意。三件貫穿全場的核心作品《聽故事的人》、《說故事的人》、《成為說故事的人》以繪畫追尋族群的歷史、神話與語言記憶,串連起「聆聽、口述、創作」的歷程。他的作品融合部落長者的口述記憶、族服圖紋、神話植物與生活物件,畫出一座座視覺的部落劇場。 展覽展出的楊慕仁創作,不只是回望過去,更是對未來的發聲,誠摯邀請您一同走進這些故事,看見圖像中流動的語言與靈魂。 — — 展覽資訊 展期|𝟮𝟬𝟮𝟱/𝟬𝟵/𝟭𝟲-𝟮𝟬𝟮𝟱/𝟭𝟭/𝟭𝟲 開幕活動|𝟮𝟬𝟮𝟱/𝟬𝟵/𝟮𝟳 (六) 𝟭𝟬:𝟬𝟬-𝟭𝟮:𝟬𝟬 報名連結:𝗵𝘁𝘁𝗽𝘀://𝗳𝗼𝗿𝗺𝘀.𝗴𝗹𝗲/𝗷𝟴𝗙𝗾𝗨𝗧𝟴𝗷𝗽𝗪𝗦𝟵𝘅𝗾𝗕𝗛𝟳 地點|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八角樓特展館 (𝟵𝟬𝟯𝟰𝟭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風景𝟭𝟬𝟰號) — — — 指導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執行單位|島人國際創意整合有限公司

「家」是一個看似理所當然,卻又極其複雜的概念。它既做為地理位置、情感依附與身份認同的交匯點,又隨著時代、地區的價值觀而不斷轉變。本次「尋家計畫」展覽以2套系列攝影及1件錄像作品,呈現創作者在經歷了家庭成員變動、感受到家的消失後,開始追尋「何以為家?」的過程: 《re/placing :// the HOME-capsule hotels》以「床」作為象徵「家」的符號,放置在與藝術家本人有深厚情感基礎的公共空間中。通過私空間與公領域的畫面衝突,企圖解構普世價值觀對「家」的思想框架,從而探詢以自我主觀感受構築家的可能性。 《re/placing :// the HOME-between mountains and sea》延續《re/placing :// the HOME-capsule hotels》的創作手法,並進一步將家帶離鋼筋水泥的建築空間,遊居自然山川,藉以探索失去外在建築保護的個體,將如何安定內心,回歸平穩安然的「心家」。 《尋家計畫》則以行動及錄像的方式,探索「以自身為家」的可能性。通過將家的外在表象一一篩除,讓依附在物件上的歸屬感回歸自我。家看似不斷縮減,實則在過程中逐步擴張,最終,「我之所在,即為家之所在」。 3件作品各自獨立,卻又層層遞進,這場展覽不僅是一次關於家與歸屬感的個人追尋,也是創作者對生命課題的詰問與回應,是一場對「家」的解構及重建,一趟返家的旅程。 - 藝術家介紹 張宇青,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研究生。大學時期以素描為主要創作媒材,進入研究所後開始接觸攝影,本次展出的《re/placing :// the HOME-capsule hotels》為首幅攝影作品。曾獲「2023年屏東美術獎第二類(攝影、視覺設計、新媒體)優選」及「2023年宜蘭美術獎攝影類佳作」。   展覽日期:2024年12月25日(三)-2025年01月05日(日)11:00-18:00 週一、二休館 開幕茶會:2024年12月28日(六)14:00-15:00 地點:島人藝術空間(花蓮市光復街80-1號2樓) 主辦單位: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協辦單位:島人國際創意整合有限公司

Cikasuan因1908年戰役失去的不只土地、族人、祭儀及傳統族服 青年返鄉開啓學習、服務之路,並重拾即將被遺忘的七腳川文化   面對Cikasuan傳統族服漸進式的改變 部落面臨色系轉變、技藝、記憶不再   近年來,青年族人透過計畫規劃 訪談七個部落之七腳川族裔 並邀請在阿美族族服研究及重製有相關之講師群經驗分享 以及邀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王昱心教授講述文化資產保存專題等講座   本計畫重心著重在傳統族服重製項目 與阿蜜斯工藝坊合作,依家族文物重製並學習早期手作縫紉工藝 以及由泰雅族Sacyang 學姊解析阿蜜斯工藝坊男性耆老披肩、織布方衣等文物 並與族人共同織作 - - 展期:2024/11/1-11/24 時間:11:00-18:00 週一二休館 開幕茶會:11/2(六) 1000-1020 入場時間 1020-1050 開場、來賓介紹與致詞 1050-1110 阿美學生會樂舞展演 1110-1150 迴-導覧 1200-1400 茶會、交流 地點:島人藝術空間(花蓮市光復街80-1號2樓) 主辦單位:臺灣原住民七腳川溪口部落發展協會

  想了解如何申請國際藝術村駐村? 想從成功的創作者那裡學習寶貴經驗嗎? 時間:2024年10月5日10:30-15:30 地點:島人藝術空間(花蓮市光復街80-1號2樓) 對象:花東對於國際駐村嚮往或想了解之創作者、執行之藝術行政等有興趣之人員 活動流程: 10:30-12:00 專題演講:國際藝術村的選擇與申請經驗談 台東曙光藝術村創辦人 吳淑倫 12:10-13:20 午餐約會~駐村分享:駐村創作心得及環境適應經驗分享 馬來西亞籍藝術家 朱威龍 13:20-13:50 交流環節:報名者的自我介紹與創作介紹 13:50-15:30 顧問諮詢:申請與籌備的第一步 吳淑倫x王昱心(東華大學原住民學院教授) 15:30 Q&A問答 吳淑倫x王昱心x朱威龍   行前準備須知: *報名者攜帶履歷與作品集參加活動,預先思考期望的駐村地點,現場詢問專家建議。 報名請點我: 指導單位:文化部 執行單位:島人國際創意整合有限公司  

因著平面設計的工作,「編輯」成為我工作日常的技能,在螢幕框框裡切換著各式編輯軟體,思索著文字前後之間的關係、影像和影像如何進行串聯、文字與影像就在A4大小的平面中,浮現了一個三維的空間。這樣層層串連起的內容,印製成一本20釐米厚的書,在每一個翻頁的過程中又會產生一個新的關係和定義。 近年受到藝術書和攝影書的影響,萌生透過書的形式對自己的照片進行編輯與審視,期許翻閱者在翻動書頁的過程和內容產生對話,這種一對一的關係或許能讓照片訊息產生更多漣漪。 ❖【關於楊正字】❖ 於大學時代開始接觸攝影,著迷於影像的解讀可以帶來不同於言語的詮釋和力量。多年在東岸走動,用攝影看見土地的變遷。「適得,其所」展覽命題之後,自己有三個不同的層次的探索,一層是拍攝的方式;一層是個人自處的意義;最後一層則是人類活動與地景、場域、住所之間的關係。這幾年持續按下快門,這些對自己的提問,嘗試用照片的累積找到答案。 ❖【展期資訊】❖ 展期:𝟮𝟬𝟮𝟰/𝟴/𝟯𝟬(五)-𝟭𝟬/𝟮𝟬(日) 時間:𝟭𝟭:𝟬𝟬 - 𝟭𝟴:𝟬𝟬 週一二休館 地點:島人藝術空間(花蓮市光復街𝟴𝟬-𝟭號𝟮樓)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島人國際創意整合有限公司 企劃執行:楊正字

藝術下午茶|解析藝廊經營之國際經驗 今年七月,藝術家武玉玲在台北的尊彩藝術中心展開近年最完整的個展「母神的備忘錄」。策展人呂瑋倫延續前年在島人藝術空間與武玉玲的合作,再次以「母神」破題,更加深入藝術家的創作路徑,與尊彩打造出一個面向更大的國際視野的展覽格局。 正如藝評人陳晞在其文章所述: 「在國際藝術機構紛紛關注原住民族當代藝術的情況下,臺灣原住民族藝術作品的獨特脈絡,有著可期待的國際市場潛力。」 「文化中介組織與民間藝博會的合作、國際藝術機構對原住民族藝術的關注、商業畫廊規格化的作品保存制度,與企業看待藝術收藏與贊助的視野轉變,正成為為臺灣原住民族當代藝術市場加溫的後台。」 而畫廊,正是面對、創造這些場域折衝與平衡的重要角色。 此次,島人藝術空間邀請到多年與原住民藝術家合作、高度關注台灣藝術史、原住民藝術發展的尊彩藝術中心總經理陳菁螢,來與我們分享她的經營、拓展、策劃展覽與面向市場的策略與經驗。在這一次的交流中,我們可以望見當代原住民藝術發展的另一個面向、台灣藝術在國際視野上的趨勢,以及藝術產業中不同場域、角色的運作與關鍵。 講者:尊彩藝術中心(LIANG Gallery)總經理 陳菁螢 時間:2024年7月28日(日)14:30-17:30 14:30-15:10 藝術下午茶|解析藝廊經營之國際經驗 15:10-16:40 交流對談,與談者: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教授王昱心 16:40-17:30 Q&A時間 地點:島人藝術空間(花蓮市光復街80-1號2樓) 報名連結:https://reurl.cc/Wxe1o5 陳晞,【從藝術市場面看「母神的備忘錄:武玉玲個展」,以及國際藝術界對臺灣原住民族當代藝術日益增長的興趣】完整文章連結: https://artouch.com/people/content-148546.html

  無所不用其極 Upcycled Denim Eco Friendly Recycled Jeans 來自《禮記.大學》: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原義為無處不追求完善。這句話通俗的說就是:君子做事的時候, 要想盡一切辦法來達到完善的境界沒有一個地方不竭盡全力。 換言之,透過島人藝術空間,呈現廢棄牛仔褲再造的極盡所能。   從反思以無用創意對於手作過程中所涉及回收、挽回以及得救, 做出有智慧的檢視。它持著反諷的觀點, 認為某人的垃圾可能是另一個人的寶藏(引用-無用設計)。 在人們眼中的廢棄牛仔褲無用碎布料, 卻是創作者視為喚醒舊時光裡啟發性或幫助創作, 悉心擷取轉化成作品。 以原住民織布針繡織布或樹皮作為旅行意象, 從人身體出發、是環境生態、是旅行的意義。   原為專業服裝設計師,轉身投入布藝裝置藝術, 純熟的裁縫技術,印證在作品精緻細節之中。 旅行台東留下了原住民織布及樹皮布的文化意象, 文化背後所蘊藏對自然環境的善待, 與自身創作概念不謀而合, 透過不同文化啟發創作, 豐富作品的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的可能。 以零廢棄核心精神。為宗旨為創作 - - 創作者:劉秀貞 經歷:瑞品服飾開發有限公司無限針品設計師       台北新光三越南西店空間設計裝置藝術:        1樓服務台背牆織品以及4樓休閒牛仔梯廳回收牛仔褲植生牆        臺東縣原住民文化創意產業聚落駐村藝術家(丹寧的旅行創作個展)        參展SS24台北時裝週『她的藝術時尚』 - - 展期:2024/7/25(四)-8/25(日) 時間:11:00 - 18:00 週一二休館 地點:島人藝術空間(花蓮市光復街80-1號2樓)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島人國際創意整合有限公司 企劃執行:初衣丹寧創作工作室

作品參考連結(Product references link): https://islander.waca.ec/product/detail/1825747 藍調織女坐落於台東都蘭糖廠對面,2020年由都蘭部落阿美族ina組成的獨立品牌。熱愛染、鉤、織的織女們,透過在地藝術家持續地陪伴,聚集於此共享知識。織女運用自身技術製作在地化商品,期望外界進一步看見都蘭阿美族人的文化底蘊。 利用微型經濟概念,手作同時能貼補家用,建立並支撐體系得以延續阿美族長久以來扶持共好的價值,而這正是「蘭調鐵女」的初心;期盼鉤織工藝深化為部落共享經濟體的核心價值,發酵為都蘭部落的工藝產案。 - - Atolan weavers studio, located opposite the Taitung Dulan Sugar Factory, is an independent brand formed in 2020 by the Ina Amis tribe of Dulan. The weaving maidens, passionate about dyeing, crochet, and weaving, gather here to share knowledge, supported by local artists. They utilize their skills to create localized products, hoping to further showcase the cultural richness of the Amis people in Dulan.   Using the concept of micro-economics, handmade crafts not only supplement household income but also establish and

作品參考連結(Product references link): https://islander.waca.ec/product/detail/1648936 在台灣的最南端,有一座日昇之屋,他們的祖先來自東部,崇敬太陽神,他們是排灣族的「Mavailu」家族。日昇之屋是以陶藝、木雕和刀作多種媒材為創作素材,由父女三人共同組建的工作室,華伊達身為家中長女,有著接下家族事業的始命。 「因為是長女,在文化上面我會比較需要負責。」華伊達說,談起責任卻沒有沉重之感,有的只是對家族、對藝術創作的認同。 在學習創作的道路上,是由父親而起。因為父親是文化工作者,對工藝的藝術表現形式很感興趣,她從小就跟在父親身邊當小幫手,用父親剩下的邊角料作一些小陶偶,就是華伊達藝術之路開端。「我很喜歡那些小東西,從我的手中逐漸成形的樣子。」她有些靦腆地笑說。 在父親身邊學習,逐漸掌握創作技巧後,華伊達開始向外自己摸索,她最喜歡的創作類型是雕塑,享受在從零到有,把自己腦中所想實體化的過程。「如果沒有看到自己喜歡的,那就動手把它做出來,把想像變成現實,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華伊達總笑說自己是理工腦,對於力學、結構上的問題,會花上許多時間思考和研究,這些細節也體現在她的立體雕塑作品上。 然則,創作的路上總是會遇到困頓,華伊達講起和父親、妹妹一起合作做的陶藝作品,因為在風乾後變得脆弱,在進窯燒之後可能會裂開變形,已經是耗費許多心力去捏塑的成品,卻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的時候,她也曾灰心喪志,在與家人間相互配合的時候,也常常會碰到意見不合,有所爭執的時候,但面對這些考驗,她卻樂觀以待。 「但我覺得這樣的衝突是好的,就因為有衝突,所以你可以看見自己的盲點,才會有進步的空間。」讓她跨越衝突的正是她冷靜理智的思考,是一位藝術家為追求卓越而能夠擺脫情緒影響,共同討論、相互配合做出更完美的作品。 在華伊達的印象中,一件父親的木雕作品深深影響著她,那是一個老人抱著小孩的木雕,以華伊達和她的奶奶做為原型。「我的奶奶很早就走了,但你好像可以透過這個作品去懷念與她共度的時光。」那些人與人之間最單純的互動,也成為了她創作的核心。 在島人藝術空間展出的陶器作品,是跟妹妹共同合作而成,是她們與花蓮這塊土地的連結產出,除了有原住民的圖像之外,也有著許多流露而出的自然形象。 生活在國境之南,華伊達和花蓮的緣分其一是在東華念書的經驗,她在就學期間創作了一座人像,以漂流木為媒材做的作品,名稱是祈禱。旨在傳達在大學中遇到了各式各樣的人,他們給予了許多啟發和照顧,想要向這些相遇表達感謝之意。從這樣的創作中不難發現,華伊達的創作始終圍繞著情感。 她的雕塑作品中,有許多是在描述她的家鄉,「因為我發現,現在人對部落的印象跟我是有落差的,就覺得很寂寞。」為了想將當時的技藝呈現出來,她寄託自己的情感在雕塑作品中,期待著有著共同記憶的人,也能夠心有戚戚焉,知道還有人跟自己有著相同的記憶跟感受。「我希望我的作品,呈現出來的都是正向的,可以讓人感覺被支持和鼓勵的。」華伊達對自己的作品有著傳達能量的期許。 在一個原住民身分被定義為一個標籤的時代,華伊達表示自己並不把排灣族當作是一個自己要強調的主題。「我生長在恆春半島,這裡是一個多元的文化和族群交流的地方,是一個航道。」無法用學術、語言說明清楚的東西,華伊達讓作品代言,呈現出自己與環境互動的感受,排灣族不需要特別的去強化,是很自然的一個元素,呈現在作品及生活裡面。 華伊達認為,許多議題與文化,都只是外表長得不太一樣,本質上相差無幾。「最終人與人的互動還是會回歸到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而不是你來自什麼族群。」因為生長的環境不同,就會有習慣上的差異,就會需要透過交流、互相認識和了解,這樣的態度也呈現在她的作品中,陶器作為器皿,容納得下許多和它不一樣的質地,如同她包容沉靜的態度。 「因為我覺得其實真正活著的創作,是跟生活相關的。」在日昇之屋的創作中,呈現出的山海,也是她眼中和親身體驗的積累,華伊達的創作還在繼續著,並會隨著她的生活,跟著她走進人生百態,歲歲日常。 - - At the southernmost tip of Taiwan stands the House of Sunrise, where ancestors hailing from the east, venerating the sun god, belong to the Paiwan tribe's "Mavailu" family. This studio, established by a trio of father and his two daughters, specializes in ceramics, woodcarving, and knife artistry as mediums for creative expression. As the eldest daughter, Hua Yida bears the responsibility of carrying forward her family's artistic legacy.   "As the eldest daughter, I feel a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Hua Yida

作品參考連結(Product references link): https://islander.waca.ec/product/detail/1838530   卡塔文化工作室位於台東都蘭糖廠,工作室以琉璃珠製成的各式藝品為經營核心,亦推出琉璃珠燒製課程,旨在傳承排灣族的傳統文化、技藝與生命哲學。「卡塔」(qata)便是排灣族語中,琉璃珠的意思,在古語中有「美麗的果子」之意。琉璃珠在排灣族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珠子上五彩繽紛的圖紋,背後隱含的,是一篇篇各具魅力的故事,更是屬於排灣族最深邃的文化內涵。 現任工作室執行長,同時也是卡塔文化創辦者的林秀慧,曾經試圖隱匿身上一半的排灣族血統,卻在父親離世後驟然領悟傳承,或者說聯繫斷裂的恐懼,於是毅然決然回到東部,成立卡塔文化,試圖找回那些即將遺忘的記憶。工作室成立至今,已整理出50多種琉璃珠圖紋、36種不同的意涵。林秀慧認為琉璃珠是一種文化溝通的物件,傳遞著整個族群的生命哲學與人生體驗。因此他們以最嚴謹、審慎的態度對待作品,對細節百般苛求,才最終化為一條條質樸而真切的祝福,落到某位貴人身側。 - - The Kata Culture Studio is located at the Taitung Dulan Sugar Factory, specializing in a variety of artworks made from glass beads, and offering courses in glass bead firing. Its core mission is to preserv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raftsmanship, and life philosophy of the Paiwan tribe. "Kata" (qata) in the Paiwan language refers to glass beads, originally meaning "beautiful fruit" in ancient times. Glass beads hold a significant place in Paiwan traditional culture, adorned with colorful patterns that